保存桌面

当代中国史研究

期刊简介
QIKANJIANJIE
期刊名称:当代中国史研究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9—2020)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 主办单位:当代中国研究所
  • 国内刊号:11-3200/K
  • 国际刊号:1005-4952
  • 出刊周期:双月
  • 级别: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9—2020)来源期刊(含扩展版)|中文核心期刊(2014)|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
《当代中国史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当代中国研究所主办的我国中国当代史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领域唯一的专业性学术期刊,1994年1月创刊,双月刊,大16开本,每期正文128页、约22万字,国内外公开发行。 《当代中国史研究》实行编委会领导下的主编负责制。编委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军事科学院等机构的学术造诣深厚的知名专家组成。建立完善的编审制度和工作流程。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建立健全了《选题计划和组稿制度》、《三级审稿及编辑加工制度》、《文献注释技术规范》、《版式规范》、《编校质量管理办法》、《编辑部岗位职责》、《编辑部经费使用管理细则》、《期刊编辑人员奖励办法》等规章制度,保证了编辑工作的高效运行和编校质量。 《当代中国史研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办刊宗旨,自1994年创刊以来刊发了大量具有原创性和较高学术水平……[查看详情]
投稿须知
TOUGAOXUZHI
一、本刊秉承“研史通变,资政育人”的办刊方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精神,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竭诚欢迎海内外各界人士赐稿。
二、本刊系国史专业学术杂志,关注范围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迄今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外交、军事、民族、宗教、生态环境等等各个方面。
三、本刊设置的栏目除了上述各领域的专门史以外,还包括理论研究、国史讲座、重大事件回顾、重要文献选登、批评与争鸣、国史纪年、国史札记、地方史志研究、国史论点摘编、国史篇目索引、海外观察、图书评介、学术动态等。
四、来稿篇幅以不超过12000字为宜,尤其欢迎言之有据的评议、札记类短小文字。
五、来稿请附100~300字摘要和3~5个关键词,并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发表时署名听便)、工作单位、学位、职称、职务、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和电话或电子邮件联系方式;本刊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和编辑部内部三审制相结合的审稿制度,作者个人信息务请单页附上,来稿正文中不再夹带个人信息,也不要出现“拙作”、“拙著”之类的字样。
六、来稿务请遵守学术规范,引用或参考他人的研究成果或档案文献一定要注明出处,引文要精心核对确保准确无误;注释中说明性文字放在页下,参引文献放在篇末,其他参考文献附在参引文献之下,具体格式请参阅近期本刊。
七、来稿标题、摘要、关键词本刊统一组织翻译成英文,有特别要求者请在来稿时一并说明。
八、来稿请寄本刊编辑部,欢迎惠附电子文本或发电子邮件,但切勿寄给编辑个人;来稿一律不退,自寄出后三个月未收到编辑部用稿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作者请勿一稿多投,严禁剽窃行为,违者将按本刊编辑部有关规定处理。
九、来稿一经发表即付稿酬,同时本刊编辑部自发表之日起即自动享有该项作品为期一年的专有版权和使用权;本刊欢迎其他刊物、著作或网站(页)等转载或引用本刊发表的作品,但在版权有效期内须事先征得本刊编辑部的同意,并请在转载(摘、引)时注明出自本刊。
十、欢迎作者将作品的再转播情况(转载或采用)和获奖情况反馈编辑部。
十一、本刊发表的作品所表达的观点纯系作者见解,不代表本刊编辑部或编者的意见。
十二、年度选题重点请作者关注本刊年末或年初的编委会动态。
《当代中国史研究》文献注释技术规范
1.“注释”可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注释专指对正文内容中的术语、概念以及提到的事实、观点和资料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辨析或评论的文字,亦称“说明性注释”;广义的注释还包括对直接或间接引用或参考的文献说明其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说明性注释”采用圈码①②③……每面连续编号放页下。
2. “文献引证”专指对直接或间接引用或参考的文献说明其来源,亦称“资料性注释”含多项不可或缺的要素。国家标准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给出了“顺序编码制”和“作者—出版年制”两种著录体系,《当代中国史研究》“资料性注释”采用顺序编码制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方法。
(一)资料性注释(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在正文中的标注方法
(1)按正文中引用的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并将序号至于方括号中。
示例:杨文利指出“……。”[1]
(2)同一文献在文章中被引用多次时,只编一个号,引文页码放在方括号外加括号,文后参考文献中不再重复著录页码。
示例:郑珺说:“……。”[1]郑珺说:“……。”[1] (p.11)或[1] (pp.11~12)
(3)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中列出,各序号之间用“、”;如遇连续编号,可标注起讫号序号之间用“~”。
示例:叶张瑜认为:“……。”[1、4、7、9]或[1~8]
2.文后参考文献著录的基本标注项目、顺序与格式
(1)现代著作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责任方式为著时,“著”可省略,其他责任方式不可省略。
引用翻译著作时,将译者作为第二责任者置于文献题名之后。
示例:
﹝美﹞罗伯特•大为著,曾建芬译:《科技论文写作》,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207页。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七个怎么看》,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选编》第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谢兴尧整理:《荣庆日记》,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75页。
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2)现代著作(或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标注顺序: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文集责任者与析出文献责任者相同时,可省去文集责任者。
示例:
蔡元培:《复孙毓修函》(1911年6月3日),高平叔、王世儒编注《蔡元培书信集》上册,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9页。
楼适夷:《读家书,想傅雷(代序)》,傅敏编《傅雷家书》(增补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页。
唐振常:《师承与变法》,《识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5页。
(3)著作、文集的序言、引论、前言、后记
1)序言、前言作者与著作、文集责任者相同。
示例:
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序言”,第1页。
2)序言有单独的标题,可作为析出文献来标注。
示例:
楼适夷:《读家书,想傅雷(代序)》,傅敏编:《傅雷家书》(增补本),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2页。
黄仁宇:《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文版自序》,《中国大历史》,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2页。
3)责任者层次关系复杂时,可以通过叙述表明对序言的引证。为了表述紧凑和语气连贯,责任者与文献题名之间的冒号可省去,出版信息可括注起来。
示例:
见戴逸为北京市宣武区档案馆编、王灿炽纂《北京安徽会馆志稿》(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所作的序,第2页。
(4)古籍
根据古籍版本的不同可选择以下不同的标注方式:
1)现代出版标点本或影印本古籍
责任者(必要时加注责任方式):《题名》其他题名信息(如卷次、篇名,同一责任者著作中的篇名原则上作为古籍题名的一部分而不视为析出文献),出版者出版年(必要时加注其他版本信息),页码。
示例:
袁大化修、王树楠等撰《新疆图志》卷48《礼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影印本,第443页。
《明史》卷282《儒林一•罗钦顺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237页。
欧阳兆熊、金安清,谢兴尧点校《水窗春呓》,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页。
2)现代出版标点本或影印本古代文集中析出文献
析出文献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必要时加注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其他题名信息,出版者出版年(必要时加注其他版本信息),页码(任选)。
示例:
罗大经:《鹤林玉露》,《宋诗话全编》卷7,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637页。
3)古代刻印或抄录的书籍
责任者(必要时加注责任方式):《题名》其他题名信息(如卷次、部类名、篇名),版本,页码(任选)。
示例:
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卷14,四部备要本,第45页。
万历《广东通志》卷24,郡县志十一,广州府,人物二,第2页。
4)无需标注版本信息的古籍
用圆括号以不同于正文的字体将作者、书篇名、卷册紧随引文标注于正文中。凡正文中已有的信息可省略(一般限于先秦文献,如《论语》、《孟子》……)。
示例:
庄子说惠子非常博学,“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庄子•天下》)
(5)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等)析出文献
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期刊名(中国大陆以外出版的中文报刊出版地)/年期(或卷期,出版年月)。
刊名与其他期刊相同,也可括注出版地点,附于刊名后,以示区别;同一种期刊有两个以上的版别时,引用时须注明版别;影印或其他方式出版的合订本版本信息。
吴艳红:《明代流刑考》,《历史研究》2000年第6期,第34页。
王晴佳:《中国二十世纪史学与西方——论现代历史意识的产生》,《新史学》(台北)第9卷第1期,1998年3月,第55~82页。
朱汉国:《民国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动》,《光明日报》1997年6月17日,第4版。
《论东亚事宜》,《清议报》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廿一日,中华书局1991年影印本,总第89 页。
魏丽英:《论近代西北人口波动的主要原因》,《社会科学》(兰州)1990年第6期。
费成康:《葡萄牙人如何进入澳门问题辨证》,《社会科学》(上海)1999年第9期。
黄义豪:《评黄龟年四劾秦桧》,《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7年第3期。
苏振芳:《新加坡推行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的社会学思考》,《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6年第3期。
叶明勇:《英国议会圈地及其影响》,《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2期。
倪素香:《德育学科的比较研究与理论探索》,《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6)外文文献
以该语种原文标注,并尊重原文种通行的引证标注方式。本规范仅规定英文文献的标注方式如下:
著作、著作中析出文献、连续出版物析出文献注项与顺序同中文,但须用英文标点,即责任者与题名间用英文逗号,著作题名为斜体,析出文献题名为正体加英文引号,出版日期为全数字标注,责任方式、卷册、页码等用英文缩略方式。
示例:
著作
Randolph Starn and Loren Partridge, The Arts of Power: Three Halls of State in Italy, 1300-160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University, 1992, pp. 19-28.
译著
M. Polo, 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 trans.by William Marsden, Hertfordshire: Cumberland House, 1997, pp. 55, 88.
编著
T. H. Aston and C. H. E. Phlipin (eds.), The Brenner Debat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p. 35.
著作(文集)析出文献
R . S . Schfield, “The Impact of Scarcity and Plenty on Population Change in England,” in R. I.Rotberg and T. K. Rabb (eds.), Hunger and History: The Impact of Changing Food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Pattern on Socie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p. 79.
期刊析出文献
Heath B. Chamberlain, “On the Search for Civil Society in China”, Modern China, vol. 19, no. 2 (April 1993), pp. 199-215.
(7)未刊文献
包括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未刊稿、书信、档案等书面文献。
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标题及其他题名信息/文献属性/收藏单位/编号/创制年/页码(凡该文献不具备的项目空缺)。
示例:
方明东:《罗隆基政治思想研究(1913-1949)》,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2000年,第67页。
任东来:《对国际体制和国际制度的理解和翻译》,“全球化与亚太区域化国际研讨会”论文,天津,2000年6月,第9页。
《陈云致王明信》(1937年5月16日),缩微胶卷,俄罗斯当代文献保管与研究中心藏,495/74/290。
《傅良佐致国务院电》(1917年9月1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北洋档案1011-5961。
(8)电子文献
电子文献包括以数码方式记录的所有文献(含以胶片、磁带等介质记录的电影、录影、录音等音像文献)。
标注顺序: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及其他题名信息/更新或修改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引用日期(任选)。
示例: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1998-08-16, http://www.cajcd.cn/pub/wml.txt/980810-2.html, 1998-10-04。
扬之水:《两宋茶诗与茶事》,《文学遗产通讯》(网络版试刊)2006年第1期, http://www.literature.org.cn /Article.asp?ID=199,2007年9月13日。
(9)转引的文献
标注顺序:责任者/原文献题名及其他题名信息/原文献版本信息(任选)/转引自责任者/文献题名及其他题名信息/版本信息(与所属文献类别的注项、顺序与格式同)/页码。
示例:
章太炎:《在长沙晨光学校演说》,1925年10月,转引自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23页。
《宁波罢市风潮》,《新闻报》1919年6月9日,第2版,转引自冯筱才:《罢市与抵货运动中的江浙商人》,《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1期,第114页。
(10)再次引证时的项目简化
同一文献再次引证时只需标注责任者、题名、页码(析出文献任选)。这样既可节省篇幅,在做相关文献引用统计时也可方便和准确地剔除重复引用。
(11)直接引文与间接引文
直接引文按(1)-(10)规则标注。间接引文须以“参见”或“详见”等引领词引导标注项目。标注项目、顺序与格式同直接引文。
示例:
参见邱陵编著:《书籍装帧艺术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8-29页。
详见张树年主编:《张元济年谱》,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6章。
(二)说明性注释
1.说明性注释的基本作用
(1)对资料性注释的说明
对资料性注释的释文内容作必要的考证、考辨和说明。
(2)对正文的补充说明
对正文内容中的术语、概念以及提到的事实、观点和资料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辨析或评论。
2.说明性注释的基本规则
(1)说明性注释的文字、标点、数字、计量单位、图表、公式的编排规范
同正文。
(2)说明性注释中的引文
对注释中出现的直接或间接引文及需要参考的文献,随文括注文献出处,规则与资料性注释相同,但文中已有信息不再重复。
示例:
汪荣祖已注意到陈寅恪对胡适推崇《马氏文通》和用西洋哲学条理中国古代思想的批评。参见见汪荣祖:《陈寅恪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262~265页。
3.注释的符号与编排
(1)注释的符号
正文中的符号用①,②,③……,标于需注释文字最后一字或标点的右上角。
注文中的标点符号,页下注释中以与正文中相同的注号引导注文。
(2)注释的排版
同页各条注文依次另起一行排版。注释一般不分段,每条注释为一自然段。注文文字应小于正文文字。 [查看详情]
相关评论(0
XIANGGUANPINGLUN